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年9月15—16日,“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国学院承办,《红楼梦学刊》协办。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提交大会发言论文二十五篇。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会长朱万曙先生主持。朱万曙先生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策划缘起,希望能将《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对话、阐释,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有创意的学术话题。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名誉会长李汉秋先生,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李萌昀先生,安徽全椒县政协副主席张华先生分别致辞。

李汉秋先生指出本次会议的首创意义。过去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比较研究的论文,并未有以二书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故而本次“经典对话”是学界在尝试一种可以拓宽思路和学术视野的研究方式。张庆善先生提出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同时出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值得探讨、回答的问题,并结合本次会议议题,强调研究者应回到十八世纪的文化视野中去思考。李萌昀先生介绍《红楼梦》《儒林外史》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深厚渊源,国学院、文学院共同举办会议是希望为两部小说的研究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张华先生作为吴敬梓故乡安徽全椒的参会代表发言。他认为吴敬梓是全椒文化的集中代表,应该给予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多关注,深化吴敬梓的学术研究。最后,朱万曙先生补充说明此次会议的举办对学界研究有启发和示范意义:一是方法的突破。《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拓展了思路,使研究者可以跳出固化的研究思维。二是深度的推进。把两部名著放到一起的研究,从广义上看是包含比较研究的关联性研究。对两部小说的理解可以继续推进,比如对十八世纪文化背景下为何产生这两部著作的追问,还需用踏踏实实的研究进行回应。三是文化正能量的传播。《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关联性研究的创新,可以挖掘两部伟大作品的丰富内涵,传播社会文化的正能量。

会议共有二十五位学者做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十八世纪文化视野中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研究。张国风(中国人民大学)结合时代情境和作者经历对二书及作者进行比较。井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分析二书的精神联系,认为曹、吴二人既有贵族世家的仁厚情怀,又有平民阶层的质朴强韧。李东海(安徽建筑大学)将曹、吴二人视为“追问式小说家”,揭示二书包含着人性尊严、理性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李鹏飞(北京大学)关注《红楼梦》反映的家族退化与末世图景,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印证。甘宏伟(甘肃政法学院)从《红楼梦》的立场看《儒林外史》,分析二者的共通之处及同中之异,论述二书中“士”与“仕”、“出处”的共通问题。吕贤平(闽南师范大学)以金兆燕的幕府生涯为视角,揭示乾嘉时期学术、政治风气下幕宾的身份定位与命运遭际,兼及吴敬梓作为小说家的悲剧境遇。

徐永斌(江苏社科院文研所)论述江南文士治生现象对明清通俗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影响。刘相雨(曲阜师范大学)和彭利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从不同角度,阐释二书所写祭祀活动的文学与文化意义。俞晓红(安徽师范大学)从家班和职业戏班生存处境、优伶群像、剧目及其叙事功能等内容探寻清代的戏曲面貌。胡海义(湖南师范大学)联系明清科举制度及八股文选本情况阐述明清士子的四重阅读困境。詹颂(首都师范大学)考察二书中才女形象的现实基础与文化意蕴。秦军荣(湖北文理学院)对比二书中的男伶形象,描述十八世纪的伶人生存处境和戏曲面貌。

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文体研究。李萌昀(中国人民大学)以《红楼梦》为中心,讨论章回小说中重复叙事的类型、功能与意义生成,重审章回体的价值和小说史意义。冯保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认为《红楼梦》《儒林外史》均为有“自传性”因素的小说。李小龙(北京师范大学)通过风景、诗词、节日对比二书文本的表层之异,指出应分别从理性和感性角度解读《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赵毓龙(辽宁大学)对二书进行互为立场的考察,强调二者在笔调、笔法、笔墨等层面同中见异的关系。刘紫云(北京工商大学)剖析二书中诗词引用现象,论证曹、吴的创作出发点与创作具体情境,以及二人对诗词韵文与散文叙述之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

三、《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译介研究。李晶(国家图书馆)总结《中国风貌》对二书的译介在欧洲现代汉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李奎(山西师范大学)对比两部名著在国内与国外汉文报刊不同的传播面貌,提出新时代二书应拓宽传播路径。唐均(西南交通大学)对比二书的杨宪益英译本与王和达捷译本,强调梳理非通用语言捷译本对两部作品译介研究的重要性。王燕(中国人民大学)从约翰·巴罗的书评入手,探讨德庇时英译《红楼梦》的历史接受与文化影响。

四、《红楼梦》《儒林外史》的评点与传播研究。李汉秋(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以黄小田、张文虎等评点者为研究对象,探知沙龙在小说由古代转向近现代进程中的意义与作用。叶楚炎(中央民族大学)以杭州府张宾鹤为关联人物,将二书作者、创作原型、传播所涉及的交游圈连为一体,发掘二书的共同因素。

“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于9月16日上午正式落下帷幕。会议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主持,曹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与会学者对学术的踏实态度、努力的程度、资料搜集的成果都值得大家学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伟科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副会长李忠明先生做闭幕总结发言。

孙伟科先生认为五场学术讨论非常精彩,当中不乏精辟的论断,相信与会学者都收获颇丰。他指出本次会议的首创意义和对学术思想的激发作用,表示对大家发言有很多共鸣,从小说文法与笔法、自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都是对二书的重新认识。

李忠明先生强调,此次会议为几位选题相近学者提供交流碰撞的机会,很有意义。另外针对具体论文,指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并注意吸收前人经典研究成果。李忠明先生认为《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扩展的空间,应将二书的研究放到历史长河中,反思二书的现实和社会意义,也希望通过本次“经典对话”促进《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对比与研究。

此次会议汇集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研究领域的老一辈学人、中青年学者,展现出不同的学术研究风格,激发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以《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比较为专门的会议主题,为二书的研究扩展了路径,不仅是对二书精神内涵和主体意识的细致解读和新定位,对中国十八世纪社会与小说创作情况的再认识,也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比较视角和可资借鉴的范例。

 

                                       (中国人民大学 杜翘楚 王立)



开幕式



朱万曙教授



李汉秋教授



张庆善教授



张国风教授



李萌昀副教授



大会第一场主题发言



曹立波教授



孙伟科教授



李忠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