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召开


 


2021102324日,由南开大学主办的“2021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第五次活动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20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102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传庆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教授致欢迎辞。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彭玉平教授致开幕辞。李锡龙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彭玉平教授对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将唐宋词经典重读与词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二者结合来布置论题表示赞赏,他鼓励青年学者守正创新,探赜赏要,不断取得新成果。

本次会议分场研讨围绕“经典重读:《东坡乐府》”与“清代词学研究”两个核心议题展开。“经典重读”版块,参会学者基于对《东坡乐府》的细读,对东坡词的体制、编集、校笺、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卫星(中山大学)《苏轼词调与变体劲风论析》认为苏轼成为变体词宗的关键是其在常用调中注入了变体劲风,其变风词调可分为基本律句主导类词调、四六句主导类词调及混合类长调,而苏轼因贬谪导致的不平气与自是一家的创新之志,则是促成变体劲风的两大动因。叶晔(浙江大学)《贯通作为写法:苏轼〈水龙吟〉词的词调史考察》指出“水龙吟”调作为东坡词早期版本中的开卷词调,是一组标志性的作品。其后历代同调之作既通过对起句、结句之作法的承袭与新变,不断生成新的调内声情传统;又借同调异名的方式,将新的声情传统进一步稳定下来。文章对分调词史的书写在表现体式、声情、题材等多方面提出了积极思考。刘学(中南大学)《苏轼词对曲体的受容及北宋词曲辨体》认为苏轼有曲体经验的积累,有的词调来自曲体,部分词作表现与曲相近的形式和风格。苏词接受了北宋曲体的入渗,但又与曲体畛域分明。江合友(河北师范大学)《苏轼词的整合性文体特征及其示范意义》阐释了苏轼词的创作以文赋为慢词、以慢为令,突破调、韵传统,整合了体、意、气、辞等特征;傅宇斌(云南师范大学)《论苏轼杂体词》详细梳理了苏轼杂体词的基本类型,总结了各类杂体词的特征,并从互文理论入手分析了苏轼鲜明的性格特征与精神成长的历程。赵惠俊(复旦大学)《小集汇编到旁搜远绍:东坡词的结集与流传——以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词的考察为中心》认为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词保留了一种结集于南宋的东坡词集形态,呈现出依地汇聚的系年特征。该词集当是汇编东坡小集之词而成,他指出小集汇编是东坡词集的最初结集形态,之后才是在此基础上的旁搜远绍。汪超(武汉大学)《论〈东坡乐府笺〉校笺特点及其意义》考察了《东坡乐府笺》的校勘过程与方法,揭橥其与《傅幹注坡词》的异同、得失,总结《东坡乐府笺》的独特意义;杨传庆(南开大学)《词学史上的东坡绮语词批评》深入分析了历代学者对东坡绮语艳词的批评,词学史上对东坡绮语的屏蔽、曲解、爱赏与各时代的词学追求密切相关。

本次研讨会“清代词学研究”版块,参会者者对清代词学的诸多重要论题展开深入研讨。张海涛(天津中医药大学)《“声学”的对峙与“文学”的胜利——从清初词坛看词调“三分法”的词学史意义》认为明代创立的“三分法”对清初词学影响深刻,清初对长调的聚焦与钻研,直接促成了浙西词派的转移风会。曹明升(扬州大学)《清代词学中的性灵说——一种“非主流”词学理论的生存状态与词史错位》以清代“性灵说”为例说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对应和错位,“性灵说”在清代词学理论层面被边缘化,但在创作层面却是主流之一,不可忽视;陈昌强(苏州大学)《清代词学南北宋之争的话语体系及其逻辑》从清代词学的建构过程考察了南北宋之争的提出及展开,并对其内涵与脉络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南北宋之争在清代词学中融汇与消解的过程。郭文仪(中国人民大学)《变革与缺席:“西方经验”视域下的晚近词体创作》认为词体对“西方经验”有一个隐蔽的回应过程,文章整体地、历时地观照晚近词体在语言、意象方面的革新尝试,揭示了词体“缺席”背后的审美惯性。刘少坤(河北大学)《词籍校勘之“律校法”探赜》梳理了“律校法”兴起发展的过程,深考其源,探赜其流,对万树、戈载、朱祖谋、郑文焯等人的“律校”之法进行了全面展示。             

上述核心议题之外,与会学者对当前词学研究中难点、重点问题也深有析论。李飞跃(清华大学)《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考论》考索了“天宝十三载”改诸乐名的原因、方式、取向等,将改诸乐名与唐代音乐体系的重构和燕乐的确立联系,重新思考词的起源、体式特征及文艺功能等问题;符继成(湘潭大学)《论诗学话语的词学转化——以词味说为例》以“词味”说为例考察诗学话语向词学话语的转化,认为以味论诗在不同时代分别形成了“风味”“意味”“气味”“神味”“厚味”“真味”等词味说。徐燕婷(华东师范大学)《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与民国女词人群像构建》以《天风阁学词日记》为核心,构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在夏承焘周围的现代女词人微生态圈,生动揭示了彼时女词人与词坛的交互与融入;昝圣骞(江苏师范大学)《有声的词学:北京大学的词学传统与现代传承》详细分析了北京大学词学教学关注词体音乐属性的特点,有“声”的词学,有别于胡适派和现代派,构成了北大现代词学的一个重要侧面。和希林(河南大学)《唐圭璋〈梦桐室词话〉考述》对唐圭璋先生《梦桐室词话》的成书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并分析其中体现的学术精神。

本次研讨会论文发表采用双评议人制度,并特邀彭玉平、孙克强、王兆鹏三位词学研究专家担任专场总评嘉宾。评议人对论文的评议时有锋芒,并针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总评嘉宾就每篇文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一指导,同时高屋建瓴,对青年学者的论文在文章的选题、制题、写作思路及义理阐发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和完善建议。研讨会闭幕式上,扬州大学曹明升作同人观感发言,重点指出了青年同人思想碰撞与名家指点带来的学术成长意义。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教授做会议总结发言,他以才气、锐气、正气、底气、和气、福气、大气等“七气”充分肯定与会青年学者。他从文章的精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对青年学者提出期待,鼓励青年学人勇于解决词学难点、焦点问题,形成属于新一代学者的学术特点。他还对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在组织形式、论文评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

本次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重读宋词经典《东坡乐府》,同时聚焦清代以来词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发掘新史料,寻找新角度,运用新方法,对设计论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努力突破,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可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增强青年学人的学术敏感性、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将产生积极影响,研讨过程中碰撞出的热点议题也将启发青年学者研精覃思,助益词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  王平 杨传庆



  • 通信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 邮政编码:100732
  • 联系电话:(010)85195453
  • 邮箱:yichan@cass.org.cn
  • 域名:http://wxyc.ajcass.org/
  • http://www.文学遗产.中国
  • 技术服务电话:010-6021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