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纪念庆典

《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纪念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董乃斌

同志们、朋友们:

    在北京美丽的金秋季节,我们相聚在这里,庆祝《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和复刊十五周年。请允许我代表文学研究所和《文学遗产》编辑部,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而诚挚的欢迎。

    四十年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之下,古典文学研究界的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地创办了《文学遗产》。四十年来,这个刊物和我们的共和国、我们整个的学术界一起,走过了令人难忘的里程。

    这确实是一段不寻常的里程,其间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且不说历次批判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单在“四清”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它就曾被迫停刊过十四年之久,直到党中央拨乱返正之后,它才获得了新的生命。

    但是在风风雨雨的四十年中,《文学遗产》在古典文学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作为《光明日报》一个周刊的时期,还是后来成为季刊、双月刊之后,《文学遗产》都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些文章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研究我国丰富绚丽、光辉灿烂的古、近代文学遗产,论析它们的意义、特征、价值,阐释它们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遵循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将前人的精神创造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之中。这些文章随处表现出悠久良好的学术传统和扎实严谨的学术风范。在刊物组织的许多次专题讨论中,它们更突出地表现出尊重科学、服膺真理、实事求是、谦逊虚心的品质。正是这样一大批优秀论文,奠定并极大加强了《文学遗产》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使它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文学遗产》所取得的成绩,与有关方面和我院、我所历届领导的关怀支持,是分不开的,例如它的出版,就先后得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院也长期给予思想上的指导和经费的资助。又比如,倘若没有各方面的鼎力相助,今天这个大会,就不一定开得成功。

    《文学遗产》所取得的成绩,更是全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共同培育和倾心爱护的结果。许多老一辈学者和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把刊物当作自己的园地,满腔热情地予以耕耘浇灌,给我们鼓舞,为我们分忧。编辑部的同志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困难,而这就成为他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我愿借此机会,代表文学所和《文学遗产》编辑部,向多年来给予刊物以种种帮助的方方面面,向今天到会和因故未能到会的我们的新老朋友,致以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感谢。

    回顾以往,值得自豪和令人欣慰的,当然是《文学遗产》已经在我们大家的辛勤耕耘之下成了一片芳草芊芊、百花争妍的园圃;但具有更重要意义的还是,与这片园圃同时成长起来了一代又一代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他们已成为本学科绵绵相继的中坚力量,这就使古典文学学科形成了一支能够攀登更高学术峰巅的强大梯队,预示着这个学科美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那样悠久丰富,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典文学遗产是那样灿烂辉煌。它值得我们用全身心去热爱,也要求我们去深入钻研、全面掌握和分清精华糟粕批判地继承。而通过研究文学遗产来弘扬中华文化,鼓舞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应有贡献,更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事业才大有可为。

    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和领导继续给《文学遗产》杂志以关怀和支持,希望全国老中青三代学者一如既往地爱护和浇灌这片共同的园地。也希望编辑部的同志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联系全国的作者,更加精心地编好刊物。我们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文学遗产》一定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我的话完了,谢谢大家。

 

 

(选自:《〈文学遗产〉纪念文集——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1954-1963,1980-199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8月版)